(本报首席社会观察员 周瑾)在外滩27号原怡和洋行大楼的档案室里,1925年的英文打字员聘用合同上,薪资栏写着"月薪28银元,仅为同岗位男性六成";而在百米之隔的上海中心大厦,2025年最新发布的《金融业高管薪酬报告》显示,女性高管平均年薪首次突破200万元——这两个跨越百年的数字,丈量着上海职业女性走过的漫漫长路。上海市妇女联合会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,上海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2.3%,企业高管中女性占比34.8%,两项数据均居全国首位。
【第一章】1920-1949:洋行里的中国玫瑰
翻开1936年《申报》招聘版,"需女打字员,须通英文、会速记"的广告频繁出现。现年102岁的陈美如老人,曾是上海电力公司首位女性部门主管:"当时我们十几个姐妹合租在霞飞坊,下班后还要偷偷学会计。"特别令人动容的是,1947年上海已有37名女性通过会计师考试,占全国总数近半。历史学者发现,当时职业女性最集中的南京东路,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女性职业装定制店,旗袍开衩高度从20厘米降至15厘米,既保持优雅又便于工作。
爱上海419论坛 【第二章】1978-1999:弄堂工厂走出的商界木兰
在杨浦区档案馆,保存着1983年上海灯泡厂"三八红旗手"王丽华的创新奖状。她的女儿李晓彤回忆:"母亲那代人靠技术吃饭,最自豪的是亲手组装的灯泡出口东南亚。"这个时期的关键转折是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,催生了首批外企白领。曾任某美资企业首任人事总监的周敏坦言:"我们每天骑自行车穿过农田去陆家嘴上班,要同时应对文化冲突和性别偏见。"数据显示,1999年上海外资企业中层管理者中女性占比已达41%,形成独特的"海派经理人"群体。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 【第三章】2000-2025:全球舞台上的东方她力量
站在北外滩来福士大厦56层的办公室,科技公司CEO林安娜俯瞰着黄浦江两岸:"我的团队在12个国家有分支机构,上海女性最擅长跨文化管理。"这代人的突破性表现在:2024年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有19位女性创始人;在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,女性研发带头人占比达38%;更引人注目的是"她经济"崛起——上海女性主导的消费产业基金规模已超6000亿元。社会学家指出:"当代上海职业女性正在重新定义成功标准,事业与生活的平衡艺术成为新课题。"
上海品茶工作室 (文末附《上海女性职业地标图谱》,收录56处见证女性职业发展的重要场所与机构)